比起奇幻冒險的故事,科幻題材可謂非常真實。
如果上面那句話是多此一言,可以換句話說,比起愛情電影都來得可信。
但這也是廢話。
電影阿凡達效應驚人,特別是3D的技術,今年(2010年2月)甫頒完的葛萊美獎都有3D實境秀,這給我再一次的重擊。為什麼表演者就在眼前,卻還要透過眼鏡看呢?為什麼碧昂絲要戴上影鏡,我真不懂。為什麼最直接的互動都要透過3D影像?我們看現場表演的目的是什麼?要親眼所見還是感官刺激?要動搖眼見為憑的真理?可以看魔術表演就好。何須3D現場演唱?人心的交流能透過視覺的假象嗎?唉。
跟其他感官比起來,視覺這種感官傳送與接受是最冰冷的,最有造假的可能。
阿凡達之於我的難關在於如何接受看起來立體的東西,實際上是虛幻的光影。
因為這其中有真假、信念的問題。電影是虛構的文本,
但是當它立體成為一個世界出現的時候,讓我非常的動搖。
不得不承認,導演提供了另一種方式,給看故事的人。
雖然本質上還是看得到,摸不到。(想來過一陣子大概就是看得見也摸得到)
一言以蔽之,就好像幾百年前地球是平面或圓體的爭論,在認知上面的造成知識界的震撼。
阿凡達亦具體而微的呈現電影小宇宙論的革命。從黑白到彩色,無聲到立體聲,阿凡達之後說故事的人,還要訴諸更多的感官。
同事不理會我對阿凡達呈象的不適感,娓娓的說,阿凡達揭示了新人類的可能性。
(新人類?想到鋼彈動畫裡面的一再提及的概念──人類將要進化。約莫三十年前,科幻動畫就有這樣的思維)。
影評火行者講到人類的意識連結到他處,像是電影駭客任務,就提出這種可能。同事說阿凡達揭示人類的生命轉移到另一種異族群,是新穎的觀點。
假日期間,再看了鷹眼與機械公敵,這兩部電影有些異曲同工之妙,完美的科學邏輯必然導致錯誤與革命。
幾部電影中,人類的未來聯繫在心智與形體進化轉移,抑或工具性突破與之而來反作用力......科技幻覺的假想:本體的進化,如果我們不是人形血肉之軀,而是靈魂,那我們生命追求的是什麼?人類有可能賦予靈魂給工具性的事物嗎?那靈魂是什麼?生命是什麼?人的主體性與目標又是什麼?
科幻文本不是那麼天馬行空的想像,基礎在於我們僅有的科學知識,我們所認知「人」之所以為「人」的哲學意義,透過科幻文本,仍然在對觀眾提問。比起奇幻文學,我更喜歡科幻電影對存在論問題的質詢與探求,也讓我知道人類的哲學,必然藉由科學演變而躍進。所以,古往今來先知應該都是科學家吧......未來的哲學家,有一部分來自看科幻電影的人。.